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荣轻洋有何涵义吗?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,提供姓名测试荣轻洋算命,荣轻洋名字测试,测名字荣轻洋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,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,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荣轻洋的含义。
汉字 | 繁体 | 拼音 | 五行 | 笔划 | 姓名学解释 |
荣 | 榮 | róng | 木 | 14 | 吉凶分明,吉则清雅荣贵,成功隆昌,凶则杀人被杀,有牢狱之灾,恶死凶亡。 (吉) |
轻 | 輕 | qīng | 木 | 14 | 忧心劳神,事劳无功,怀才不遇,身弱短寿,忌车怕水。 (吉) |
洋 | 洋 | yáng | 水 | 10 | 清雅伶俐,多能多才,中年吉祥隆昌,幸福之字。 (吉) |
荣:光荣、兴旺,茂盛。象征兴盛、荣耀、光荣。意为繁荣茂盛、光荣。(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:1074790次)
荣字出处:[康熙字典]:页1031第38
荣
(形声。从木,荧省声。本义:梧桐。又金文字形,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)
同本义 [Chinese parasol (tree)]
荣,桐木也。――《说文》
荣,桐木。――《尔雅》。注:“即梧桐。”
草本植物的花。又为花的通称 [flower]
木谓之华,草谓之荣,不荣而实者谓之秀,荣而不实者谓之英。――《尔雅》
攀条折其荣。――《古诗十九首》
又如:荣悴(草木的开花与凋萎);荣年(百花争艳的季节);荣色(花的色彩)
飞檐,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 [upturned eaves]
直于东荣。――《仪礼·士冠礼》。注:屋翼也。”
暴于南荣。――《上林赋》。注:
荣(榮)róng
⒈草开花,草的花或谷类结穗:草~。无叶无~。黍~。
⒉茂盛,兴盛:欣欣向~。繁~富强。
⒊光荣,受人 敬重:~誉。~耀。~军。
轻:本义:车名。后指份量小,跟重相对。(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:1770次)
轻字出处:[康熙字典]:页1250第24
轻
(形声。本义:车名)
轻车 [light carriage]
轻,轻车也。――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轻本车名,故字从车。引申为凡轻重之轻。”
轻车之萃。谓驰敌致师之车也。――《周礼·车仆》
使轻车锐骑冲雍门。――《战国策·齐策》
轻工业的简称 [light industry]。如:均衡发展农、轻、重
化学元素氢的旧译 [hydrogen]
轻 ?
分量不大。与“重”相对 [light]
轻重同。――《孟子》。注:“谓斤两。”
权然后知轻重,度然后知长短。――《孟子》
渭城朝雨浥轻尘。――唐·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又如:轻单([衣着]单薄);轻省(负担轻,不费
轻(輕)qīng
⒈份量小,跟"重"相对:这张桌子较~。~于鸿毛。
⒉数量少,程度浅:工作~。~伤。
⒊用力小:~放。~声。
⒋认为无所谓,不重要:~敌。~视。
⒌随便,不庄重:~易。~率。~佻。
⒍浅薄,便当:~微。~便。~舟已过万重山。
⒎[轻工业]指制造生活资料的工业,如食品、纺织等工业。
洋:众多;广大,盛大;旧指海之中心。亦泛指海域。(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:442760次)
洋字出处:[说文解字]:编号7045,第11卷上,水部第100字 [康熙字典]:页619第28
洋
(形聲。從水,羊聲。本義:古水名)
同本義 [Yang River]
洋水
昆倉之丘…洋水出焉,而西南流注於丑塗之水。--《山海經》
又名西鄉河。在陝西省南部。源出西鄉縣星子山,北流合木馬河會於西鄉縣東,東北流注於漢水
漢水又東,右會洋水。--《水經注》
舊指海之中心。亦泛指海域 [ocean]。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蓋的廣大的地區,約佔地球面積的十分之七,分成四個部分,即太平洋、大西洋、印度洋、北冰洋
舊稱銀幣為洋錢,簡稱洋 [dollar]。如:銀洋
洋
盛多、廣大 [multitudinous;vast]
洋,多也。--《爾雅》。註:「洋,溢也。」
洋yang
1眾多。
2廣大;盛大。
3舊指海之中心。亦泛指海域。
4今指地球表面上廣袤的水域,約佔地球總面積的十分之七﹑海洋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九。分為四個部分。即太平洋﹑大西洋﹑印度洋﹑北冰洋。
5外國的;來自外國的。
6新奇,與眾不同。
7指現代化的(區別於"土")。
8洋錢,銀元。
9用同"烊"。熔化;溶化。
十用同"漾"。晃動。
⑾用同"漾"。拋擲。
⑿水名。又名西鄉河。在陝西省南部。源出西鄉縣星子山,北流合木馬河會於西鄉縣東,東北流注於漢水。參閱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.陝西五.漢中府》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—
洋yǎng "洋洋"﹑"洋然"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—
洋xiang
1通"翔"。引申指翼﹑側。
2通"祥"。福,賜福。
3通"祥"。祥和。參見"洋風"。
4古水名。即今山東省的彌河。參閱《說文.水部》"洋,水"段玉裁注。
5古州名。本為漢成固縣,秦為漢中郡,北周為洋州,唐為洋州,均治今陝西省西鄉縣,明初改為洋縣。參閱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.陝西五.漢中府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