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居小飒有何涵义吗?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,提供姓名测试居小飒算命,居小飒名字测试,测名字居小飒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,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,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居小飒的含义。
| 汉字 | 繁体 | 拼音 | 五行 | 笔划 | 姓名学解释 |
| 居 | 居 | jū | 木 | 8 | 多刑克,刑偶傷子,少年艱難,中年吉祥隆昌,欠子之字。 (吉) |
| 小 | 小 | xiǎo | 金 | 3 | 清秀伶俐,多才巧智,早婚不宜,一生清閒幸福。 (吉) |
| 飒 | 颯 | sà | 水 | 14 | 清雅伶俐,温和贤淑,中年吉祥,晚年隆昌,出国之字,小心爱情厄。 (吉) |

居:意指居住或居所。(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:14350次)
居字出处:[说文解字]:编号5376,第08卷上,尸部第3字 [康熙字典]:页300第30
居
(象形。金文字形,是「踞」的本字,像人曲脛蹲踞形。本義:蹲著)
同本義。後作「踞」 [squat;sit]
居,蹲也。從屍,古者居從古,俗居從足。--《說文》
不宜居見長者。--《史記》
昔闔廬食不二味,居不重席,室不崇壇。--《左傳》
居住 [dwell;live;reside]
則居可知矣。--《易·系辭下》
仁者居之。--《呂氏春秋·離俗》
卒不居趙地。--《呂氏春秋·達郁》
寢居直夢。--《淮南子·地形》
居者,居其所也。--《谷梁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
天王出居於鄭。--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
面山而居。--《列子·湯問》
楚人
居jū
⒈住:~住。~民。面山而~。
⒉住處:遷~。故~。家~何處?
⒊坐:~中。〈引〉處於,位於:~安思危。
⒋當,任:~職。不以功臣自~。
⒌積蓄,儲存:~物積富。奇貨可~。
⒍占,佔據:~高臨下。二者必~其一。
⒎停留,固定:歲月不~。
⒏[居心]存心:~心叵測。~心何在?
⒐[居然]竟,出乎意料以外的:她~然獲得了第一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—
居jī 1.語助詞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—
居ju 1.通"倨"。傲慢。 2.通"鋸"。參見"居牙"﹑"居屬"。

小:本义指细;微。也指年幼的,排行最末的;还可以做谦词。用作人名多指小巧、可爱、平易近人之意。(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:1742750次)
小字出处:[说文解字]:编号0704,第01卷下,小部第1字 [康熙字典]:页296第18
小
(象形。據甲骨文,像沙粒形。小篆析為會意。從八,從|。本義:細;微。與「大」相對)
同本義 [small;little;minor]。形容事物在體積、面積、數量、力量、強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較的對象
小,物之微也。--《說文》
小往大來。--《易·泰》。疏:「陰生消耗,故稱小。」
彼所小言盡人毒也。--《莊子·列禦寇》。註:「細巧入人為小言。」翱
嘒彼小星。--《詩·召南·小星》
受小球大球。--《詩·商頌·長髮》
怨不在大,亦不在小。--《書·康誥》
又如:小鹿兒(喻指因緊張而劇烈跳動的心臟);小錄(新科進士的題名錄);小
小xiǎo
⒈跟"大"相對:
1面積、範圍小的:~山。~國。~塊田。
2量少的:~量。~數。~雨。一~點。
3程度淺的:~學生。
4聲音低的:~聲。
5年幼的,排行最末的:~孩子。~妹妹。
6謙詞:~弟。~女。~號。
⒉輕視:~看。
⒊稍微:~試鋒芒。
⒋時間短:~住。~歇。
⒌[小心]謹慎。
⒍[小人]
1矮小的人:~人國(童話)。
2舊時指被統治者或地位低下的人。
3人格卑鄙的人:無恥~人。
⒎[小丑]
1戲曲、雜技中的丑角。
2〈喻〉輕浮,不顧廉恥的人:跳梁~丑。
⒏[小可]
1尋常:非同~可。
2舊時謙稱自己:~可願往。
⒐[小說]一種描寫人物故事的文學作品。

飒:意为豪迈、矫健。(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:6040次)
飒字出处:[康熙字典]:页1415第13
飒
(形声。从风,立声。本义:风声) 同本义 [rustle;soughing]
飒,翔风也。――《说文》
飒飒,风也。――《广雅》
风飒飒兮木萧萧。――《楚辞·九歌》
有风飒然而至。――宋玉《风赋》
又如:飒飖(大风);飒飒;飒剌剌(形容风的声音)
飒
狂风拉物 [(of fierce wind) drag;draw]
梦初回,燕尾翻风,乱飒起湘帘翠。――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》
凋零;衰落 [wither]
岁聿忽其云暮, 庭草飒以萎黄。――梁·陆倕《思田赋》
飞舞 [dance in the air;flutter]
飒沓矜。――鲍昭《飞鹤赋》。又如:飒沓(群飞的样子;众盛的样子);飒纚(长袖飞
飒sà
⒈[飒然][飒飒]风声:大风~然而至。~ ~西风满院栽。
⒉[飒爽]豪迈矫健的样子:~爽英姿。
⒊衰落,衰老:庭树日衰~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—
飒lì 1.见"飒飁"。 2.人名用字。汉有朔方太守田飒。见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下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