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华汨儿有何涵义吗?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,提供姓名测试华汨儿算命,华汨儿名字测试,测名字华汨儿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,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,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华汨儿的含义。
汉字 | 繁体 | 拼音 | 五行 | 笔划 | 姓名学解释 |
华 | 華 | huá | 水 | 14 | 天生聪颖,多才贤能,忌车怕水,有爱情厄,中年有灾,晚年吉祥。 (吉) |
汨 | 汨 | mì | 水 | 8 | (凶) |
儿 | 兒 | ér | 金 | 8 | 奔波劳苦,清雅荣幸,中年劳,成功隆昌,晚年子孙兴旺。 (吉) |
华:象征光辉、生华,引申意为精华、美丽光彩、繁荣。(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:3330440次)
华字出处:[康熙字典]:页156第22
华
华丽;光彩美丽 [magnificent;gorgeous]
金银华美之服。――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华堂之上。――明·刘基《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》
华衣乘马。――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又如:华扁(华丽的匾额);华彩(华美;光彩);华服(华丽的服装);华舆(华美的车辆或轿子);华筵(华美的筵席);华观(华丽的观阙,即宫门前的望楼);华毂(华丽的车)
豪华 [luxurious;sumptuous]
况我大魏天王,个为华侈。――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
称美之词。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[your]。如:华名(美名);华宗(对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称);华笺(对他人来信的敬称);华缄(
华(華)huā〈古〉同"花":桃~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—
华(華)huá
⒈中华民族或中国的简称:~夏。~裔。~侨。~南。驻~使馆。
⒉美丽:~丽。〈引〉精美:精~。物~天宝。
⒊文才:才~清英。
⒋光彩:~服。光~。〈引〉显贵,显耀:荣~富贵。
⒌奢侈:浮~。
⒍兴旺:繁~。
⒎光阴:韶~(青年时代)。
⒏敬词:~诞(生日)。~函(书信)。
⒐ [华发] 花白头发:早生~发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—
华(華)huà
⒈姓:~佗(汉代名医)。
⒉华山,又称"太华山",五岳中的西岳,在陕西省:~山天下险。智取~山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—
华kuā 1.见"华离"
汨:水名。(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:670次)
汨字出处:[说文解字]:编号7003,第11卷上,水部第58字 [康熙字典]:页607第09
汩
水名 [Mi River]。源出湘贛交界處,為汨羅江的上游。經古羅城又稱羅水(一說汨水與羅水合流),下稱汨羅江
汨羅江
[Miluo river] 中國南部湖南省北部的一條河。東源出於江西省修水縣境,西源出於湖南省平江縣境,流經汩羅縣,在湘陰縣入洞庭湖
遂自投汩羅以死。--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
汨mi汨羅江,在湖南省。
儿:指小孩子,年轻人,儿子。也用在词尾,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。(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:35120次)
儿字出处:[说文解字]:编号5428,第08卷下,儿部第1字 [康熙字典]:页123第01
儿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“人”字,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。“儿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从“儿”的字大都与“人”有关。本义:幼儿。古时男称儿,女称婴,后来孩童都称儿)
同本义 [child,pl. children]
儿,孺子也。――《说文》
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――《老子》第九章
老人儿啼。――《史记·循吏列传》
男曰儿,女曰婴。――《苍颉篇》
见两小儿辩斗。――《列子·汤问》
又如:儿女子(孩童);儿剧(犹儿戏);儿话(孩子话);儿撬(拐棍儿);儿拜(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);儿啼(小孩哭);儿孩(孩童)
儿女,父母所生的子女,第一代后裔 [child]。如:儿
儿 ér
①小孩子:婴~。
②年轻人(多指青年男子):男~。
③儿子:~女。
④词尾,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:小孩~。
【儿歌】儿童文学的一种。一般与童谣合称为儿童歌谣。儿歌是指反映儿童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。形式短小活泼,用辞简明,节奏明快,韵律响亮,适合儿童接受和传唱。童谣则指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。
【儿化】〈语〉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,即后缀字不自成音节,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,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。又叫儿化韵。
【儿化韵】见【儿化】。
【儿童节】见【六一儿童节】。
【儿童文学】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。包括童话、诗歌、小说、故事、戏剧等形式,要求通俗易懂、生动活泼,适应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智力和爱好。
【儿童心理学】心理学分支之一。研究儿童心理发生、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。
【儿戏】像小孩子那么闹着玩。比喻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、不认真:视同~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—
儿rén 1.见《说文.儿部》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—
儿ní 1."齯"的古字。参见"齯齿"。 2.姓。汉有儿宽。见《汉书》本传。